人民币权重上调与国际支付体系变革
发布日期:2022-06-15 09:44:41 浏览次数:
长期以来,特别提款权(SDR)分配在提供流动性和补充成员国的官方储备方面发挥着作用,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一些国际机构作为记账单位。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的篮子货币,标志着人民币已经满足了成为SDR篮子货币的两个标准——出口标准和可自由使用的标准。如果一种货币的发行人是IMF成员或包括IMF成员的货币联盟,并且也是世界前五名出口国之一,则该货币符合出口标准;被IMF确定为“可自由使用”的货币必须被广泛用于支付国际交易,并在主要交易市场广泛交易。
近日,IMF对SDR定期审查结束,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升幅1.36个百分点,调整后人民币权重仍保持第三位;同时,现有SDR篮子货币构成维持不变,即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构成。美元权重由41.73%上调至43.38%,欧元、日元和英镑权重分别由30.93%、8.33%和8.09%下调至29.31%、7.59%和7.44%。新的SDR货币篮子在今年8月1日正式生效,并于2027年开展下一次SDR定值审查。
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提高,反映了这些年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人民币外汇储备占比和外汇交易占比的提高,意味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外汇储备、全球外汇交易、投融资中的使用更加广泛,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储备与投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同时,人民币SDR权重提升,反映国际对人民币市场化改革与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成就的高度认可。
国际支付体系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系统来完成,该系统建立在美元中心的货币体系之下。中国多年前开始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近两年越来越多银行开始加入该系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推出了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力图通过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来支撑实体经济的复苏。但长期的超低利率不仅未能带动长期生产率的提升,反而鼓励了短期刺激、助长了资产泡沫。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又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叠加俄乌冲突,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利率显著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增添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国际支付体系的变革已经提上日程。
目前中国不仅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的全球最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是12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70多个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对于全球 90%的国家来说中国是其最大或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国。中国出口去年增长了30%,这个增长数据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一枝独秀。贸易带来的多赢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而现代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来实现的,这同时为国际支付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实际载体。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22年2月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网络支付使用率达87.6%。中国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多年来举世瞩目,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海外市场电商渗透率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支付体系的数字化发展趋势。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启动试点测试。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技术的加快发展,为国际支付体系的变革提供安全便捷的思路途径。(作者系北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